close

1937年7月7號,日本帝國在盧溝橋與中國(中華民國)發生戰鬥,於是乎開始了長達八年的中日戰爭。

盧溝橋和宛平城在古代與近代皆有著著名的事件,最有名就是七七事變了,所以宗啊將第一個景點設定為此。

11月4號周六,上午7時30分,氣溫-1度,天剛亮時通常是一天當中最最寒冷的時候,尤其在緯度偏高的北京城,將近7點才會天亮,這在低緯度的台灣是幾乎不可能發生的。

一踏出青旅的大門,一股寒意湧現,這時當然是全身包得緊緊的(內衣+長袖+羽絨外套連帽+圍巾+保暖褲+牛仔褲+厚襪子),由於要拍照,所以宗啊不想戴手套,冷的時候就縮進外套口袋裡摩擦暖暖包一下。

由青旅往地鐵方向走,這真的是零下1度嗎?北京人(不是原始人喔XD)的穿著並沒有很多耶!

巷弄中或馬路旁,會看到掃地的清潔工,頂著寒風認真打掃馬路上的落葉與垃圾,真是辛苦了

DSC_0204

在小西天往積水潭的路上,有一間中國電影資料館和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是結合中國電影資料展覽和研究的地方。

DSC_0207DSC_0206

出了小西天牌樓,旁邊有著往地鐵積水潭站的指標,距離400公尺。

DSC_0211

到了昨晚出站的積水潭A出口,有一個橫匾"積水潭站",進站搭地鐵2號線了。

宗啊一直覺得這地名起的"粉有意思",結果百度(中國不翻牆不能用估狗~~)一下,發現是元朝修築人工運河-通惠河流入大都所形成的,真的是有一個水潭存在優。

積水潭站附近的景點有德勝門,之後會講到。

DSC_4909

 

DSC_4910

在大陸找路,建議下載百度地圖APP,導航宗啊覺得非常精準呢!

如果網路速度慢的捧由,那也可先下載離線地圖,宗啊有先準備了北京市和天津市的離線地圖

前往盧溝橋和宛平城,百度顯示要在長椿街下站,再轉搭339路公車前往抗戰雕塑園站下車。

DSC_0212

長椿街位於宣武門西面,附近有清順治年間被稱為京城第一勝地的宣武藝園。

DSC_0214DSC_0215

宗啊要搭的339路公車在A1出口處即可搭乘(長椿街口西站),且為起點站,那至少代表只要不慢上車,保證都有位子可坐。

其實大陸的公車站牌頗像台灣的,兩岸也差不了多少。

這時已經接近8點半了,氣溫逐漸上升,太陽一出來暖和多了,大約8度左右,等公車的人也逐漸多了起來。

DSC_0216DSC_0218

DSC_0217

簡單說一下北京的公車搭乘法,北京公車有分成只能刷卡和可接受現金的兩種,當然有辦卡的宗啊就無此困擾囉。

公車通常有2~3個門,一個是上車門,一或兩個是下車門,跟南台灣的公車不大一樣。

可能從後門上前門下,也可能是前門上後門下,還有中門上前後門下的,上車刷一次卡,下車刷一次卡。

京城的公車都有一個保安人員,類似車掌之類的,像下圖中的大嬸。

 

DSC_0220

車掌主要的功能是人多擁擠的時候,"請大家往裡面站",不一定會報站名,如果偏鄉地方,站站間相隔較遠,車掌也會混在人群中坐下來休息。

只要記得下車的站名,北京的公交車都在前方有著電子看板跑馬燈,過了約略30幾分鐘,9:00下一站"抗戰雕塑園",,終於準備下車。

如果快到站時,請主動往車門走去,否則無法下車的。在大陸搭大眾運輸,禮讓的行為只會讓自己MISS掉上下車的時機,因此入境需隨俗,人多的時候,不"開"出一條道路就無法上下車喔!

抵達抗戰雕塑園站下車後,宗啊先往宛平城的方向走去。

宛平城始建於明朝末年崇禎年間(1640年,377年歷史),因為當時永定河上面只有盧溝橋才可達北京城,因此在橋東側口直接蓋一座城池,用來防禦北京的西面,可見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太監蓋的城池黑。

從宛平城的東邊仔細看,可發現不遠的距離接連著兩個城門,後面那個才是真正的城門,城門後面才是宛平縣城的範圍。

兩道城門之間稱為"甕城",專門用來"關門打狗"用的。敵人開開心心打進去時,前面這個門關起來,可想而知在兩道緊閉城門之間狹窄區域的軍人,只有任人宰殺的份了。

DSC_0221

宛平城是步行街,不用收門票。

DSC_0222

宛平城有兩個城門,西側是"永昌門"(清代改稱"威巖門"),東側叫"順治門"。有趣的是,"永昌"是闖王李自成的門號,"順治"則是清朝順治帝的年號,所以崇禎皇帝算是取了兩個敵人年號的名字,果然城池建完後過去僅僅4年,明朝就滅於李自成之手,隨後清兵接著入關...取名真的很重要啊(也太巧合了)

DSC_0237

DSC_0224

告示牌由中英日三國語言組成。

DSC_0225

DSC_0236

宛平城的縣衙門原本不在城裡面,1928年才遷到城內。

DSC_0227

宛平縣衙,民國時期的縣政府。

DSC_0228

對面是盧溝驛,明清時期為公文傳遞者換馬的歇腳處,民國時代為郵局。

DSC_0230

DSC_0229

宛平城內最大的建築莫過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了,週日清晨成為學生戶外教學的場所。

剛好十九大結束不久,因此北京各地都可以看到黨的標語。

DSC_0233

DSC_0232DSC_0231

博物館前面的廣場標語,提醒著中華民族不可忘記被侵略的歷史。

DSC_0234

宛平城內主要的一條串連東西門的道路稱為城內街,北京的路標指示牌多半長這樣喔(中英文和方向)。

DSC_0235

宛平城不大,大約10幾分鐘就走完了,出西門對面就是盧溝橋了。

DSC_0238

參觀盧溝橋可是要付門票的喔,此時需乖乖掏出一張20元的鈔票(約92TWD),買完票就剪票進橋囉!

DSC_0239

DSC_0240

盧溝橋建於金代章宗年間,歷時三年完工(1192年,825年歷史)。

剛開始叫做"廣利橋",後來因為橫跨永定河(當時稱為盧溝)的緣故,因此以"盧溝橋"聞名於世,在金代就屬於"燕京八景"之一。

元朝馬可波羅來華返國後,曾經在舉世聞名的"馬可波羅遊記"中提及盧溝橋的美麗與壯觀,因此西方人稱盧溝橋為"馬可波羅橋"。

盧溝橋最有名的事件,不說大家也知道,那就是"七七盧溝橋事變"。

清末簽訂"辛丑和約"後,允許列強在北京到山海關沿線鐵路駐兵。九一八之變後,日本占領中國東北,對華北虎視眈眈。而盧溝橋正位於鐵路線上,又是當時北京往西邊的主要通道,因此日本想要打下北京,必須先占領盧溝橋和宛平城。1937年7月7日,日軍於盧溝橋駐地進行軍事演習,夜間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當時鎮守宛平城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拒絕日方的要求,日軍於是砲擊宛平城,7月底,北京和天津相繼陷落,於是乎開始了長達八年的中日戰爭。

盧溝橋為石造圓拱橋,長度大約300公尺,來回20分鐘就可以走的完了。

中間的石子路凹凸不平,不大好走,因為那皇帝的鑾駕走的XD。

DSC_0242

盧溝橋東側有著清朝康熙皇帝修葺盧溝橋所刻的碑文,滿漢和壁。

DSC_0243

DSC_0244

而整個盧溝橋最有名的碑文與地標,就是乾隆皇帝書寫的"盧溝曉月"這四個字了。

相傳乾隆某年除夕夜,乾隆到此看"月亮",據說只有大命之人才能有緣份於陰曆三十號看到一彎明月,乾隆看到後,叫來左右隨駕的大臣,大臣都沒看見。

乾隆更樂了,看來只有朕才有資格看到三十的月亮,於是乎御筆書寫這四個字流傳至今。

DSC_0246

背面就是乾隆皇上寫的詩:半鉤留照三秋淡,一練分波平鏡明​​​​。

DSC_0247DSC_0245

橋口兩側也有代表中華象徵的華表。上面有一隻可愛的石獅子。

DSC_0248

在盧溝橋上,最可看的就是石獅子了。每隻神色表情各異,宗啊不小心聽到旅遊團導遊說石獅子一共是501隻

聽青旅室友說,由於大陸的小學課本有著盧溝橋的石獅子的內容,因此這裡看到的清一色是學生,不知道有沒有人真的數過...。

DSC_0251DSC_0250

這隻撫摸小獅

DSC_0256

這隻虎視前方

DSC_0255

這隻舔舌頭中...

DSC_0254

這隻腳踏彩球

DSC_0253

這隻讓小獅在身上玩鈴鐺的獅子,展露出親子之情。

DSC_0252

真是神態各異,五花八門,且建築年代不一,新舊雜陳。

DSC_0267DSC_0266DSC_0265DSC_0264

橋的西岸是康熙帝視察永定河作詩所立的石碑。

DSC_0257

 

DSC_0258

乾隆帝除了盧溝曉月的石碑外,也曾重修過盧溝橋,這是1785年重建時所刻的碑文。

DSC_0261

DSC_0260

 

DSC_0259

從橋的西側往東拍,遠遠可看到宛平城就佇立在橋的東端口。

DSC_0262

 

花了20來分鐘,來回走完盧溝橋,接著宗啊前往宛平城的南側,去尋找日軍當年在宛平城所留下的彈坑囉!

1937年日軍砲擊宛平城的彈坑,至今已經80年,城牆上的彈坑彷彿就是要告訴中國人勿忘此國恥。

炸彈打在城牆上,使厚重的城牆也不由不凹陷了

DSC_0269

DSC_0272DSC_0271DSC_0270DSC_0268

離開宛平城之前,留下最後一張城牆的照片。

 

盧溝橋和宛平城位於豐台區,宗啊對豐台最大的印象當屬電視劇中雍正王朝的豐台大營,為京城駐軍要地,誰控制了豐台大營就可奪取皇帝寶座。十三爺胤祥就是砍倒八爺黨的豐台提督,取得控制京畿的兵權,雍正才得以上位...

DSC_0273

離開這兩大歷史景點,下一站宗啊要前往牛街囉!

 

arrow
arrow

    宗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