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完監獄,準備來看看戰爭,今天行程都是一整個殘酷血腥的畫面
從獨立門站(독립문역)搭地鐵3號線,到忠武路站(충무로역)轉乘4號線到三腳地站(삼각지역),大概耗時25分鐘,費用1250KRW(約35TWD)
抵達三角地站時,已屆中午,所以就在地鐵站旁的超市解決午餐
來了一份韓國版平價美食:紅豆奶油麵包(1200KRW,約33KRW)配國民飲料香蕉牛奶(1100KRW,約30KRW),墊一下肚子即可
戰爭博物館位於三角地站的12號出口附近,可參考下面的地圖,基本上首爾的景點方便到都位在地鐵站附近,真的頗便利
從三角地往下走,不太遠就是梨泰院(이태원)
因為韓國與美國之間在冷戰年代有共同防禦條約,這裡附近有個美國第八軍團駐軍要地-龍山基地(용산기지)
其實這裡歷經清軍、日軍以及美軍的駐紮,是近代保衛首爾重要的駐紮地。
所以這裡附近有很多國家駐韓大使館設在這邊,所以到處充滿著異國風情
馬路兩側原來都是龍山基地的一部分,1994年北邊的基地由大韓民國陸軍部,改建成戰爭紀念館,距今有24年歷史
不自覺又開始拍楓葉惹,真的讓人拍照拍不停
兄弟的像,這組軍人雕刻下面踩著一顆分裂的球,象徵南北韓雖然因為戰爭因素使得家人永隔,但是擁抱又寓意不放棄統一的心願
紀念館正門中庭有一個高聳而分成兩半的飛彈頭,名字為6.25造型物(6.25 조형물)
象徵著朝鮮半島因1950年6月25日爆發的戰爭一分為二的現狀
一組蓄勢待發的軍人雕像,應該是有美軍也有韓軍
和平鐘是紀念韓戰休戰60周年(2013)所建造的
希望世界永遠和平,雖然不可能,但也祈禱仍有機會發生戰事的國家都能幸免於難,那是多少白骨堆積,又是多少妻離子散換來的啊!!!
不遠處有塊韓國歷史上的著名石碑-廣開土大王碑
廣開土大王(광개토대왕)是4世紀末到5世紀初朝鮮三國時代高句麗(고구려)的國王,在位期間,趁五胡十六國中的後燕慕容氏政權的衰落而取得遼東半島與中國東北大片的土地,高句麗因此進入盛世繁榮的時代。
雖然這塊碑是複製的~正本在中國吉林省的集安,是兒子長壽王(장수왕)為紀念父親的功績命人刻上去的,是世上最大的石碑之一
可以看出高句麗在5世紀時,佔領了朝鮮半島70%的領土,廣開土大王功不可沒,韓國歷史書上相當推崇這位歷史人物
戰爭博物館東側有一些除役的武器陳列,軍事迷推薦可以來這邊看個過癮
首先是空軍,從戰鬥、運輸、偵察機,美國空軍與韓國空軍的都有
再來是陸軍,天啊這坦克也太多。每一台可說是戰功彪炳
海軍的艦艇上,有一顆顆紅色的點,那是實實在在的彈痕,千瘡百孔的,可見當時戰況之慘烈
還可以登艦參觀喔,因為當兵時不是海軍,還是這輩子第一次登上軍艦,幻想自己是海軍一下
挖~連船艙也可開放進入參訪,那就走看看啦
指揮室,整艘軍艦的重心
站在軍艦往下看,排排陳列的軍事武器百科全書,就這樣出現在我的眼前,放諸世界應該是僅此一例了吧??
看到這個突然想起越南大戰~是電動啦,知道的人絕對相當了解宗啊在說啥
以下是各式各樣的砲與彈,看到目不暇給
走完一圈下來,光外面就非常值得細細品嘗~
言歸正傳,正式來參觀紀念館,
前面有個圓形的廣場,上面分別紀念有哪些國家與組織(聯合國等)在韓戰中幫助了韓國軍隊抵禦中共與北韓
博物館中有4種語言的導覽服務,開放時間是0930-1800,周一公休,每月最末一個星期六延長開至晚上8點
重點是門票免費,對歷史迷的宗啊來說,就更划算了
玄關標語,護國殿堂,
在前線作戰的軍人,身負保衛國家與國土的重責大任,沒有他們的奉獻青春甚至犧牲生命,我們這種小老百姓無法平平安安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由於博物館不能帶包包進去,所以必須先把自己的包包放在置物櫃中,100KRW(約3TWD)當押金
正式開始參觀,1F是護國悼念室,主要象徵各位保家衛國軍士的靈魂,守護著韓國這塊土地
還有韓國國防部的名冊及白蠟燭供奉,以悼念這些衛國犧牲奉獻的兵士們,後世子孫不會忘記你們的功勞~
中間類似圓碗的東西,代表韓國接受永恆的光照,韓民族將永遠地在朝鮮半島生存下去
這道走廊是護國之路,有幻燈片做一些簡單的裝備與戰役介紹
就這樣來到了1F展區大廳的門口,講戰爭必須瞭解一下韓國簡易版的歷史,這樣會比較快速地知道戰爭的時代背景與勝敗因素
門口展示一場中國歷史上也會提到的戰爭,韓國稱為薩水大捷(살수대첩)
話說隋煬帝楊廣不爽高句麗(고구려)對他言而無信,命他到涿郡(北京市)朝貢而沒來,結果這位皇上大大失了面子,開始了三次東征高句麗的征途。
大家都知道隋煬帝最終失敗了,而韓國人就更了不得了,視為衛國戰爭的勝利
三次當中最重要的還是第一次東征(西元612年),當時遼河以東中國東北大部分屬於高句麗的領土。
隋煬帝集結百萬大軍準備踏平高句麗,結果第一站攻打當時東北最大的遼東城(遼寧省遼陽市)就狀況連連,大軍受阻於遼東城下
煬帝認識到再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於是分出陸軍30萬進攻平壤,可是這麼龐大的大軍需要順暢的補給線
可是在客場作戰,高句麗發揮了主場優勢,他們頻頻偷襲隋軍的糧道運輸,造成隋軍必須被迫人人帶著糧食上路,在行軍速度上就沒辦法快速
當大軍到了鴨綠江(압록강)附近時,糧食已迅速消耗殆盡,高句麗派出大將乙支文德(을자문덕)向隋軍詐降,名為投降時則打聽隋軍虛實
而當時隋煬帝命令抓到乙支文德一定要把他斬首,但隋軍將領劉士龍"竟然"把他放走,乙支文德意識到隋軍不可能打勝了,為了消耗更多隋軍的力量,乙支文德堅壁清野,使鴨綠江到平壤這段路程中實施所謂的焦土政策,隋軍行軍一直沒辦法進行有效的補給,士氣於是逐漸下降
當隋軍挺進到薩水時(北韓清川江),乙支文德學習了漢朝韓信打敗項羽的部將龍且的方法,先在上游蓋水壩,然後引誘隋軍渡河。隋軍挺進到平壤城下看到平壤的堅城深池,原來僅存的士氣正式消耗殆盡。無可奈何的隋軍將領們被迫退兵,當退到薩水渡河時。忽聽一聲巨響,上游的水壩被乙支文德下令挖開形成排山倒海而來的洪水,吞噬了大部分正在撤退渡河的隋軍,使得隋軍大敗,紛紛逃回攻打遼東城的主力前線上。
隋煬帝眼看這樣打下去了,因為30萬度過鴨綠江的大軍被打成2700人,這是99%的損失啊!!於是下令大軍返回隋朝境內。
而乙支文德也因為打敗隋朝30萬軍隊的事蹟被高句麗及後世吹捧成蓋世英雄,首爾市中有一條乙支路(을자로)就是以他命名的
下圖的陳列就是這場韓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戰爭的展示
講了老半天,正式進入第一個展廳~戰爭歷史室I,展示史前時代到朝鮮(조선)中期戰爭的歷史
任何國家任何文明發展都是雷同的,皆是歷經沒有文字的史前時代(선사시대)
而當時的戰爭型態則是為了保護部族與村落而戰,所以村莊裡也建有暸望台與圍牆等軍事設施,以便偵查與守衛
接著進入韓國歷史時代,直接跳到三國時代(삼국시대)比較有故事性
三國是北方高句麗(고구려)、西南百濟(백제)與東南新羅(신라)在西元4~7世紀對峙的局面
高句麗在廣開土大王和他兒子長壽王在位期間,達到了全盛時期,在完成對中國東北的擴張後,427年長壽王遷都平壤,發展方向轉移到朝鮮半島
這是高句麗騎兵的復原形象,可見當時已發展出鐵兵器與馬鞍的使用,增加防禦強度與機動性,戰鬥力量提升不少
在戰爭博物館中,宗啊覺得最最可以按讚的地方是有詳細中文的影片介紹,就算一人電影也可以看得,這方式很OK
在隋煬帝三征高句麗失敗後的約30年後,輪到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來了,
西元642年高句麗發生政變,權臣淵蓋蘇文(연개소문)發動政變殺害了榮留王(영류왕),立了寶藏王(보장왕)當傀儡國王,自專國政
而淵蓋蘇文還不停聯合百濟,向南侵略新羅擴充勢力,他知道北面的唐朝不好輕惹,可是他打到唐朝在朝鮮半島的盟友,這下唐太宗有藉口出兵了
三年後645年,打著救援盟友與為隋朝復仇旗號的李世民,御駕親征攻打高句麗,一舉打下了包括隋煬帝打不下的遼東在內的不少遼東半島城池
Buuuuuut~他也頓兵在安市城下(遼寧海城),雖然高句麗派出的援軍都被唐軍打的大敗,安市城就是遲遲攻不下來
而東北的氣候在秋天已經開始逐漸轉冷,唐軍在無法繼續用兵,所以因此撤軍回國,這次東征仍告失敗。
其實這次的失敗跟唐太宗戰術保守,不敢分兵前往平壤,還有安市城主英勇守城有關係。
這位安市城主跟淵蓋蘇文在政治上是不同立場,可面對大敵時,能夠一致對外(台灣學著點!!),雖然後來被淵蓋蘇文清洗,在韓國人心目中,他已經是使國家延遲滅亡的時間,捧為英雄就不意外惹~
三國時代的地圖,長城不只有中國有,韓國人也蓋了不少,三個國家都有所謂的長城以防禦敵人
BTW~這裡再補充一下三國時代怎麼結束的
儘管高句麗躲過唐太宗的征服,卻並不代表唐朝放棄對高句麗領土的慾望
唐太宗征高句麗失敗後,憑藉強大的國力,從陸海兩面進行持續對高句麗的騷擾進攻,主要破壞高句麗的經濟生產,與掠奪人口減少他們的經濟來源,高句麗的國力因此大損
唐高宗繼位後,高句麗眼見被唐朝奪走的資源不可能從唐朝要回來,畢竟國力懸殊,
有一個地方實力比他弱小,就是東南方的新羅,所以柿子挑軟的捏,聯合盟友百濟頻頻打了勝仗侵占新羅不少領土
這下換到新羅受不了了,馬上派使者越海到大唐帝國求救,
皇上唐高宗和皇后武則天想,既然從正面打高句麗會遭遇頑強的抵抗,這次也捏軟柿子一回,朝鮮半島又不一定從遼東出發才可到達,從山東半島也可以吧
西元660年,任命平定西突厥的老將蘇定方率軍從山東半島東渡,打百濟~對~就是出其不意的打
這下百濟矇了,都沒想到唐朝居然發兵打我,實力本就不怎麼強大的百濟軍被輕易打敗,蘇定方一路挺進至百濟國都,
百濟義慈王(의자왕)與太子率兵抵擋不住,逃往北方,留守的王子扶餘泰自立為王,內部出現爭鬥,人無戰心,因此原來支持老國王與太子的這一派開城投降,扶餘泰無奈下也只能投降,百濟宣告滅亡,唐朝在百濟設立熊津都護府(웅진 도독부),做為準備南北進攻高句麗的跳板
唐軍攻佔百濟後,百濟的殘餘勢力仍然繼續抵抗,大將鬼室福信(귀실복신)和和尚道琛(도침)組織軍對抗及唐軍,並同時迎接遠在日本的扶餘豐(부여풍)王子回國繼位,同時向日本求援
日本當時在朝鮮半島的外交政策是聯合百濟共抗新羅,如果放任唐朝將百濟完全消滅對日本的利益會受到非常大的損害,
661年,齊明天皇都渡海到九州準備遠征了,誰知道天公伯不保庇她,突然染病而亡。太子天智天皇(念日本史他是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也叫中大兄皇子,大化革新的推手)繼位,穩定好國內局勢後,派出大將安曇比羅夫和阿倍比羅夫領海軍支援百濟
同時唐朝也沒有閒著,一樣派出蘇定方率領新羅聯軍北上,名將契苾何力等從遼東南下攻打平壤,結果淵蓋蘇文打敗了唐軍,殺死唐軍將領龐孝泰
北路軍倒是平安地撤退境內,南軍就尷尬了,陷入於百濟復國軍包圍中,更讓人覺得沮喪的是,蘇定方因為唐朝西部邊疆有事被調走啦,就陷於孤立的狀態。
不過幸運地是,中國歷史上通常把唐高宗說成是個懦弱皇上,但他用人繼承了老子太宗皇帝的善任將原則,有兩把刷子,提拔了一個文官劉仁軌繼續帶領這支遠在百濟的軍隊。劉仁軌且戰且走,反正大不了失敗還有盟國新羅可逃奔,沒想到這個文將也能屢戰屢勝,逐漸穩住唐軍在百濟的陣腳。
就在雙方僵持之時,百濟發生了致命的內訌,先是鬼室福信KO了道琛,再來扶餘豐害怕鬼室福信會篡位先下手為強砍了他,本來百濟復國的希望就因為一次又一次的內鬨中消失殆盡。
西元663年唐、新羅與日本、百濟聯軍在白江口(백강구,在韓國忠清南道)發生中日第一場大規模的戰爭,史稱白江口之戰(백강 전투),日本的船隊體積小,雖然船多了唐軍4倍(800對170),就好比虎豹遇上大象,面對唐的艦隊根本發揮不了優勢。加上劉仁軌適時地利用風勢使用火攻,日軍因此大敗,安曇將軍還戰死,戰爭造成唐朝終於將百濟正式滅亡,扶餘豐逃往高句麗。
一個國家的衰敗,通常都會從內亂進而觸發外患。百濟的滅亡是因為如此,而高句麗也是如此。
西元666年,高麗淵蓋蘇文終於去世,在宰相繼承權爆發了爭奪,大哥淵男生(연남생)被二弟淵男建(연남건)篡奪政權,大哥一怒之下,我得不到弟弟也別想得到,所以主動投靠唐朝。唐高宗簡直樂壞了,於是命令唐軍精銳盡出,以李勣統一指揮全軍,有名的唐軍將領比如薛仁貴、龐同善、契苾何力、高侃啦都出動惹。
這場戰爭結果幾乎毫無疑問,唐軍拿下了高句麗首都平壤城,高句麗被唐朝滅亡,寶藏王、淵男建、和從百濟來的扶餘豐都被唐軍擒獲
唐朝設立安東都護府(안동 도호부),薛仁貴出任首任安東都護,同時也結束了朝鮮半島的三國時代。
這世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本來最有望統一朝鮮半島的是新羅,但是2/3的半島領土被唐朝佔領,新羅當然心有不滿,而且當然怕唐朝繼續擴張把自己吞併,所以兩國勢必走向戰爭一途。
講兩國交戰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新羅早期的歷史:
新羅早期是由朴(바)、昔(석)、金(김)三姓氏族輪流當王,後來王全到了金姓氏族的手上,定都慶州(경주)
新羅的外交策略隨時代調整,首先聯合百濟與高句麗對抗,最後背棄盟約。
6世紀後期真興王(진흥왕,540~576在位)佔領百濟奪自高句麗的漢江流域,從此跟百濟成為死敵,又吞併了南部的伽耶國(가야국),實力由弱轉強,新羅從此走上連結中國的隋唐兩朝對抗的道路
真興王對新羅的軍事制度進行改革,培育文武兼備的青年人才,創立"花郎徒(화랑도)"制度,新羅憑藉這個制度精神才能打敗百濟和對抗高句麗
花郎多選擇俊男帥哥,下面照片是一個花郎的形象示意圖
唐滅高句麗後,新羅改而扶持反對唐的高句麗與百濟殘餘勢力一起對付唐朝,高句麗的王室後人,也是淵蓋蘇文的侄子安舜(안순)在高句麗大將劍牟岑(검무잠)扶立下舉兵反抗唐朝。
670年,唐朝派出高侃擊敗安舜,安舜撤退後殺死劍牟岑,高句麗的勢力南逃新羅。新羅扶立他當作抵擋唐朝大軍的傀儡政權,成立報德國(보덕국),藉以吸引高句麗遺民加入反唐聯合陣營。
初期羅唐戰爭,唐羅雙方各打各的,唐朝打高句麗殘餘勢力,而新羅打舊百濟領土的百濟人
直到671年熊津都督府被新羅完全佔領,唐高宗勃然大怒,羅唐戰爭正式展開,接著宗啊看了兩個短片,決定唐羅雙方勝敗的決戰:
1.買肖城戰役(매소성 전투):675年唐羅雙方在買肖城進行決戰,博物館內的影片顯示新羅大敗20萬唐軍,其實當時唐朝的主力並不在朝鮮半島,所以韓國人虛構他們戰功~其實這也就是韓國的民族性。
2.伎伐浦海戰(기벌포 전투):676年,眼見百濟故地快守不住的情況下,薛仁貴準備進行戰地轉移,但在撤退期間遭受新羅襲擊,損失兵馬數千,就這樣韓國人稱為大捷。
其實正確的認識應該為唐朝當時的兵力主要集中在西線一帶抵禦吐蕃,只用了一部分兵力攻擊新羅,要是全部精力拿出來對付新羅,戰爭結果可能就不是想像的那麼單純了。
唐朝希望重心全力放在西線,所以承認新羅在大同江以南的土地統治,將安東都護府內遷到遼東城,新羅終於完成韓國歷史意義上的統一,而統一的君主是新羅的君主文武王(문무왕)金法敏(김법민,661~681在位)。
三國時代結束後,韓國歷史進入所謂南北國時代(남북국시대)
南邊的國家是統一新羅(통일신라,676-892),繼續由金氏統治
北邊的國家是粟末靺鞨(속말말갈)人大祚榮(대조영)建立的渤海國(발해,698-926)
統一新羅時代的木柵,地方城寨用來防禦的建築,保護本地免受盜賊侵擾
統一新羅期間,天下基本太平,所以博物館內介紹了張保皐(장보고)打擊海盜的故事
張保皐大約生活在9世紀,他曾經到唐朝的武寧軍節度使(徐州)擔任小將。
回國後他深感於新羅人常被海盜劫掠賣往中國成為奴隸,所以向當時的新羅國王建議由他領兵出鎮國境西南的清海鎮(정해진)
到任後的張保皐致力掃蕩海盜,保障了唐、新羅與日本三方海上貿易交通的安全,同時也將中國的佛教與文化東傳新羅
張保皐功勞再大,因為他是寒族出身,所以對階級制度森嚴的新羅骨品制度不滿,那當然對方也是對他不滿,結果在政治鬥爭下,張保皐被暗殺。
張氏保護航路安全的舉動值得肯定,所以韓國人大書特書他的功勞,博物館中有詳細的介紹
渤海國原本是唐朝滅高句麗後,被唐遷徙至遼西的粟末靺鞨,聯合其他同樣被遷徙靺鞨族群和高句麗遺民,趁著武則天時代契丹在遼西叛亂,由首領大祚榮趁機帶領東遷,698年到中國東北建立震國(진국)。後來大祚榮向唐稱臣,唐玄宗時代,正式冊封他為"渤海郡王",所以這就是渤海國得名的由來。
渤海國除了第二代國王跟唐朝有些微衝突外,其他大部分時代都保持跟唐友好的政策。
渤海人的唐化非常徹底,仿唐進行中央官制的制定,地方設立五京,引進儒家思想,有"海東盛國"的美稱
渤海的疆域遼闊,大體自松花江以南,北韓東北部和俄羅斯遠東地區都是勢力範圍所在。
下面是渤海文官的形象復原照片,感覺跟唐代中國文官頗類似~
渤海獵人的形象復原圖,其實靺鞨族跟後來的女真和滿洲人有一點血緣關係。
這些民族都生活在東北平原上,所以打獵非常在行,所以武人的形象就要佩弓搭箭。
新羅晚期政治腐敗,只重視貴族的特權,造成地方人民起義叛亂,形成了後三國時代(후삼국시대,892-936),分別是新興的後高句麗(후고구려)、後百濟(후백제)與原來勢力衰落的新羅。
後百濟是原新羅將領甄萱(견훤)在892年建立,而後高句麗情形比較複雜,由原來統一新羅被遺棄的王子弓裔(궁예)打著報復的旗號,901年建立摩震國(마진국),後改為泰封(태봉),朝鮮半島再次陷入分裂的戰亂中。
本來三國之中後百濟軍事最強盛,但最後因陷於內亂而瀕於瓦解。
後高句麗的弓裔原來當國王之前曾出家成為和尚,所以他以宗教救世主自居,仇視一切新羅人,且自稱菩薩,企圖實施暴虐恐怖統治。918年,在恐怖氛圍下,大將王建(왕건)利用民心支持而推翻弓裔,自立為王,建立高麗(구려,918-1392),他就是韓國歷史上有名的太祖王建(태조왕건)。
太祖王建採納跟弓裔不同的政策,反其道而行,不管敵人還是朋友,都加以寬待,實力逐漸增強。935年新羅已經衰落到實在撐不下去惹,國土萎縮至只有慶州附近巴掌大的地方,於是主動請求歸附高麗,歷時近千年的新羅終告滅亡。隔年,王建利用後百濟內亂,甄萱本人來投靠的有利條件下,出兵滅了後百濟,重新統一了後三國。
p.s. 王建建立的高句麗與之前在中國東北地區的高句麗是兩個不同的國家與朝代,一下高麗一下高句麗的,很容易混淆
高麗統一三國後,積極往北拓展,勢必跟契丹人新建立,強大的遼帝國發生衝突
契丹攻打高麗的原因,是為了集中精力對付南方的宋朝,所以大後方必須安穩,前後發動了三次對高麗的戰爭。
因為前兩次高麗戰敗,所以韓國人把第三次戰爭的勝利展示出來。
1018年,遼聖宗以高麗顯宗(현종)不親來朝覲為藉口,發兵大舉入侵高麗,意圖奪回鴨綠江以東的6州土地。
高麗任用年過70的老將姜邯贊(강감찬)以逸待勞擊敗遼軍,遼軍大將蕭排押繞過這隻高麗軍,直撲高麗首都開京(개성,北韓開城市)。結果遭到了高麗軍隊前後的夾攻,遼軍大敗,從此無力再進犯高麗,高麗稱這場戰役為"龜州大捷"(귀주대접)
以騎兵為主的契丹軍團被以步兵為主的高麗打敗,下面的圖畫說明這場戰爭的情況
高麗透過這三場抵抗契丹的戰爭,雖然成為遼的藩屬國,但也迫使遼承認高麗擁有鴨綠江東岸的土地,成功開拓了西北邊的領土
遼帝國衰落後,東北地區是女真完顏部代之而起。
當時高麗東北有一個生女真的部落-曷懶甸(갈라전,今北韓咸鏡北道)歸附高麗,女真完顏部當然無法接受了,於是在1105年派兵進攻曷懶甸。當時高麗距離上回跟遼的戰爭過了將近百年,承平日久,軍隊喪失了該有的戰鬥力,高麗派出的將領尹瓘(윤관)被打的大敗。
尹瓘戰敗後,進行軍隊改革訓練出一支較之前有戰力的軍隊,兩年後北上攻打曷懶甸的女真取得勝利,在那邊建造9座城,史稱"尹瓘九城"
往往古代有戰功的將領就遭到排擠,新上位的國王睿宗(예종)命令尹瓘撤兵,內鬥下果然外敵有機可乘。
1110年,女真完顏部落首領完顏烏雅束帶兵收回了曷懶甸,高麗軍無法對抗,所以主動放棄了九城並跟女真議和,尹瓘後來在有志難伸下鬱鬱而終
下圖大概顯示尹瓘帶領大軍開疆拓土,將高麗界碑重新樹立境外的盛況
不久之後,女真人建立金朝,相繼滅亡遼和北宋,獨霸東北亞,所以自知不敵的高麗成為金的屬國
金朝後來因為蒙古的興起而趨於滅亡,在蒙古攻打金朝的過程中,曾經要求高麗向蒙古進貢,遭到拒絕
<<兩國相爭,不殺來使>>,高麗不朝貢蒙古就算了,結果還殺了蒙古使者,橫挑連當時歐洲人都怕的強敵
蒙古窩闊台汗為了報復,命大軍進入高麗,高麗展開了長達近30年,與蒙古的5次戰爭(1231-1258)
當時蒙古軍隊所向無敵,幾乎全部的朝鮮半島都陷入蒙古騎兵的鐵蹄下,掌握高麗大權的崔氏武人政權強行將國王移居開京外海的江華島(강화도)。因為江華島與半島之間隔著一道海洋,所以在陸地上奔馳的騎兵對逃離到海上的高麗政府就無可奈何,政府得以生存
後來武人政權被政變推翻,高麗王也還都開京,可是高麗從此淪為蒙古人的附庸
蒙古人在高麗設立征東行省(정동행성),並設立總管府實施殖民統治
例如高麗的國王必須娶元朝的公主當老婆,世子即位前要前往元大都(北京)學習蒙古的風俗習慣,講難聽點就是被蒙古人當成人質。而且高麗被蒙古入侵前,每個國王都有"廟號"(比方說王建就是太祖);當了附庸國後,元朝也把高麗王的廟號取消,只能用"諡號"追尊前任國王(忠烈王、忠宣王等)
14世紀末的高麗晚期,正逢日本海盜開始猖獗的時代,離他最近的高麗,當然成為倭寇首先侵犯的對象
高麗政府派遣大將屢次擊敗倭寇的進攻,由於高麗軍隊配有火器,打起這些日本海盜則綽綽有餘,三兩下就收拾了清潔溜溜
下圖顯示高麗軍隊英勇抵抗倭寇的畫面,而這些抗擊倭寇的將領也因為軍功且掌握軍權,在政府中的地位逐漸提高,最後進而掌握了朝政大權。
朝鮮的開國君主李成桂(이성계)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1392年,朝鮮發生政變,李成桂逼迫高麗最後一位國王退位,建立朝鮮王朝(조선왕조),是為朝鮮太祖(조선대조)
朝鮮初期對倭寇繼續為患,1419年世宗大王(세종대왕)乾脆直接派遣大將,攻打到了朝日兩國間的對馬島,並下令開放東南包括釜山在內的三浦(三個港口)可進行雙方貿易,並設立倭館
在朝鮮王朝當武官的方式,其實受到了中國自唐代以來創設的武舉的影響
到了朝鮮中期,面臨了一場幾乎亡國的災禍。
日本戰國時代大名鼎鼎的豐臣秀吉,16世紀末完成對日本本土的統一,謀求以對明朝的進攻,實際追求對朝鮮的佔領
當時的朝鮮國王是宣祖(선조),已經不是早期的太祖和世宗時代軍事力量強盛,經過100多年的和平,早已人不習戰
且陷於黨爭中的朝鮮政府,還認為日本是東方的蕞爾小國,怎麼說都是百年前的手下敗將
於是宣祖派遣一個使團出使日本,觀察豐臣秀吉的實際情況,正使先生認為豐臣秀吉雄姿煥發而且野心勃勃備戰中;-而副使先生認為豐臣秀吉就是一個獐頭鼠目的蠻夷,在非A即B的選擇下,朝鮮當局也"選擇相信"日本不可能進攻,毫無準備
1592年豐臣秀吉大舉入侵朝鮮,一邊是準備充足殺氣騰騰,另一邊是沒有防備繼續耍廢。結果可想而知,日本軍節節勝利,釜山失守,首都漢城也抵擋不了
宣祖加緊馬力往北逃到了平壤,想說日軍應該打不到這裡,日本人根本就是想把韓國消滅,還跟你客氣啥!!!接著追,於是平壤陷落,可憐的宣祖一直逃到了中韓邊界鴨綠江畔的義州(의주),其他國土全部淪陷
朝鮮大半淪陷,這是中國不願意看到的,所以明朝的萬曆皇帝派遣大軍進入朝鮮對抗日軍,所以此役稱為萬曆朝鮮之役,朝鮮稱為壬辰倭亂(임진왜란),而日本稱為文祿與慶長之役,前前後後談談打打,過了七年,直到豐臣秀吉病死,他的部將們紛紛回國爭奪霸權,這場戰爭才告結束
交戰雙方都損失慘重,明朝勞師耗餉,一無所獲。而朝鮮損失更大,全國陷於戰禍,財產物資被劫掠一空,經濟倒退,不過感激明朝派兵救援免於亡國,所以打從這時起,朝鮮更加感激明朝。而日本則是半分土地都沒有得到,三國疆界各自回到交戰之前的狀態
這時當時交戰雙方使用的步槍與火銃,明朝和日本都已接受由西方人傳入的火炮技術
朝鮮軍官穿戴的全副武裝的裝備,大體上就是鋼盔鐵甲,韓國古裝劇這套服裝就會出現
雖然朝鮮在壬辰倭亂的陸戰表現一塌糊塗,但是海戰出了個韓國人迄今崇拜的大英雄~忠武公李舜臣(중무공이순신)
有打過世紀帝國電動的朋友們多半了解,韓國人的武器是龜戰船(거복선),而這種戰船就是李舜臣改良而設計的
雖然叫龜船,但主要說的是船身,長的是龜殼的形狀
而前面是龍頭,裡面裝有砲火可對敵軍直接進行射擊
參觀完第一展覽室後,中庭擺放著一搜大的龜船還原樣品,從正面看還蠻凶神惡煞的,應該是打戰之前先嚇嚇他的概念XD
船側面的孔洞布有砲孔,可四面八方向敵方攻擊,所以李舜臣率領龜戰船隊,先衝入日海軍的陣中,發揮其巨大不失靈活的機動特性,得以頻頻擊敗日軍
甲板上的鐵釘,也是用來防止日軍跳船用的,上船了我們朝鮮就用鐵錐伺候你們這些日本人
而且龜殼是鐵做的,所以想破壞龜船非常不容易
好不容易撐到日軍撤退,李舜臣在1598年的露梁海戰(노량 해전)中,被日軍將領島津義弘軍隊的一顆流彈擊斃,壯烈犧牲,韓國人為了紀念他,首爾的光化門廣場特別塑立他的銅像,且將一條道路命名為忠武路(중무로)
寫完第一部分,歷史的主題篇幅都比較長,下一集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