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來新加坡的第二天,2019/4/26

睡了個晚覺,0830起床,簡單梳洗後,先到青旅櫃台找尋免費的早餐吃

簡單烤個吐司加草莓果醬,搭配冰箱冰冰涼涼的可樂,就這麼應付過去啦

IMG_20190426_090136IMG_20190426_090139

青旅的對面剛好是KLOOK在新加坡的分公司辦事處

IMG_20190426_092020

接著步行到地鐵克拉碼頭站(Clarke Quay)正準備搭地鐵時,結果天有不測風雲,早上就下起了雷陣雨,打開包包才發現雨傘忘了帶了XD

急忙衝進地鐵站躲雨,先搭到小印度再做打算

IMG_20190426_092518

從克拉碼頭站到小印度站(Little India),搭乘紫色的NE線2個站,刷NETS卡0.77SGD(約18TWD)

未命名.png

因為下大雨,地鐵上空無一人

IMG_20190426_093105

大約5分鐘就到了,小印度顧名思義跟印度有關

這個區塊是南印度的坦米爾人(Tamils)的移民聚居於此,當地印度移民稱之為竹腳(Tekka)

地鐵站的設計就有很多印度金飾商品的廣告

IMG_20190426_093514

剛要出站,雨下得實在太大,所以宗啊在地鐵站受困了大約1小時,等到雨勢稍微小一點再出發

等到雨勢趨緩,已經超過1030了

趁著小雨趕快出發,從出口E轉巴弗羅路(Buffalo Rd.)朝著小印度市區前進

IMG_20190426_105240

轉進小印度最熱鬧的一條商業街-實龍崗路(Serangoon Rd.)

IMG_20190426_105258

經過一個印度教神廟-維拉馬卡里興都廟(Sri Veeramakalianmman Temple),建於1881年~138年前

進入印度教神廟必須穿著正式不隨便,且入內拖鞋

這時正好在舉辦儀式,升起一團火,信眾們繞著火走,裡面主要供奉的是印度教毀滅之神-濕婆(Shiva)的妻子雪山神女化身,稱為迦梨(Kali),象徵著強大再生

IMG_20190426_105803

實龍崗路有賣印度傳統服飾,和印度珠寶金銀的店家

在小印度這裡感覺不太到像新加坡,還頗有印度的感覺,這是因為早期英國實施種族隔離的後果

IMG_20190426_110405

IMG_20190426_110724

轉進鄧祿普街(Dunlop St.),這條街查了一下是英國一家輪胎公司的名稱

路過一個柳橙汁販賣機,花了2SGD(約46TWD)再補充一下維他命

IMG_20190426_111001

小印度的街區賣的當然是印度食品啦~諸如咖哩、香料等

IMG_20190426_111443

宗啊來小印度最主要的目的地~印度文化遺址中心(Indian Heritage Centre)

要了解當地的文化,直接參觀博物館不失一個從零開始的學習機會

整體建築外觀大約呈現三角形,內有4層高

這個館建於2015年,當時由總理李顯龍(Lee Hsien Loong)主持開幕儀式

IMG_20190426_111438

宗阿透過KLOOK購買,門票訊如下面照片應為6SGD(約138TWD),透過KLOOK可以省1SGD,所以是115TWD

KLOOK連結如下:

https://www.klook.com/zh-TW/activity/6114-indian-heritage-centre-ticket-singapore/#krt=r22&krid=05306dc6-c5e2-4bad-78d6-71f5d9a03ec6

周一公休,開放時間也不相同

IMG_20190426_112012

到了櫃台˙,出示KLOOK憑證給服務員看

這時參觀博物館就等於躲雨

簡單跟服務員談一下,他說新加坡遇到早上下暴雨的機率不多,算宗啊好運啦XD

IMG_20190426_112319

參觀主要在2~4樓,1樓為櫃台和商店

IMG_20190426_112326

服務員會引導由4樓往下逐層參觀,搭上超大的貨梯當電梯用,直達4F

電梯門充滿著印度教神像風格

IMG_20190426_112730

IMG_20190426_112419

剛好上個WC,男廁和女廁的分別就是透過壁畫的印度人性別

算蠻特別的方式

IMG_20190426_112501IMG_20190426_112503

4F是A展廳,3F為B展廳,兩個都是常設展廳

主要陳列在新加坡印度人的過去和現在

IMG_20190426_112853

一進門有影片,介紹東南亞地區與南亞地區的互動,以及南印度的坦米爾人在馬來半島及新加坡的生活

IMG_20190426_113126

早期印度的佛教先來到東南亞,所以在新加坡可以看到佛像雕刻的藝術品

近代華僑也帶來佛教信仰,在新加坡展現中印交融的佛教文化

IMG_20190426_114313

印度教神像,主要是南印度的坦米爾人帶來

IMG_20190426_114655

除了宗教,服飾與器具等也展現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的混合

IMG_20190426_114816

南印度泰米爾納德邦(Tamir Nadu)的切蒂納德城門(Chettinad Doorway),19世紀晚期的木構作品

精美的雕刻可以說是這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不為過了

IMG_20190426_114826IMG_20190426_115142

早期南印度先民飄洋過海前來新加坡,如無前人辛苦的努力,今天也不會看到市街上一片繁榮的景象

南印度的皮膚偏黑,接近赤道的關係,一家三口的模型

IMG_20190426_115211

除了佛教和印度教,伊斯蘭教也在新加坡占有不少比重

這座巴基斯坦木爾坦(Multan)的瓷磚堆疊的拱門,是穆斯林文化的一個代表藝術形式

IMG_20190426_115832

接著展示早期南印度先民到新加坡的社會角色

IMG_20190426_120205

連囚犯都生動地呈現出來,後面還有英國警察看管

IMG_20190426_120236IMG_20190426_120323

南印度婦女的生活,看來工作以刺繡和紡織為主

IMG_20190426_120606

既然是印度展覽館,我想甘地(Gandhi)是印度史上一個關鍵人物,印度脫離英國獨立的推手

IMG_20190426_120934

印度第一位總理尼赫魯(Nehru)

IMG_20190426_121024

印度近代重要詩人泰戈爾(Tagore),抨擊英國的殖民統治,作品風格反映現實,也有對自然的嚮往與生命

IMG_20190426_120921

最後的常設展廳是從1950年代到現在印度移民對新加坡的貢獻,留下了一張張的照片

IMG_20190426_121253

2F是特展~麻六甲海峽的仄迪人(chetti melaka)的生活

大約15~16世紀,麻六甲海峽因為地理樞紐的關係,吸引了南印度坦米爾人從陸路與水路來到此地貿易

與當地的華人或馬來人通婚,生下的後代就是仄迪人~留在馬來半島與新加坡生活,目前在新加坡人口約有5千人

仄迪人保留了原本的印度教信仰,並融合馬來與中華文化,形成獨特的多文化社會

IMG_20190426_121532

仄迪人的料理是馬來混合印度的,傳統的印度料理通常會加一堆香料

仄迪人在此基礎上,融合了本地馬來料理當中的蝦醬、檸檬草、野薑、斑蘭葉與椰奶等,創造出獨特的飲食風味

IMG_20190426_122520

這是根據一個藝術家對傳統仄迪廚房印象而打造的場景,可見使用器具之豐富

IMG_20190426_122724

除了習俗外,也帶來了坦米爾語,感覺也是從拉丁字母拼音而成

IMG_20190426_122731

在博物館看了大約一個小時後,終於出來了,這時仍在下雨,但雨勢有趨緩

IMG_20190426_123729

心得:通常會說要理解當地的文化,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參觀博物館。透過物品、影片、文字等介紹,可以大致對一個地方有初步的了解

印度文化遺產中心是新加坡政府對印度文化重視的體現

小印度這個地方充滿著濃厚的印度氣息,來這邊走走,可以減少對印度文化的不熟悉,說不定可以找到好吃的印度料理餐廳呢~

 

最後附上在小印度走過的路線圖

未命名.png

 

 

其他新加坡行程:

新加坡六日自助(01)資料蒐集&行程安排

新加坡六日自助(02)行前準備

新加坡六日自助(03)Day 1-1 GO!!Singapore 出發獅城新加坡 BR225班機 & 入住Beds and Dreams Inn

新加坡六日自助(04)Day 1-2 新加坡市區散策~初探牛車水(Chinatown)

新加坡六日自助(05)Day 1-3 新加坡市區散策之二~濱海灣(Marina Bay)與駁船碼頭(Boat Quay)

arrow
arrow

    宗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